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主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200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主的新的地质调查计划,全面启动了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依托该项计划,我院主动谋划、精心准备,在国土资源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启动了省部合作“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投入资金3200万元,该项目是全国首批三个省份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之一,调查区覆盖了我省核心经济区江淮流域44个市县约3.83万平方分四个阶段完成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总体综合评价工作取得全优成绩,研究课题―“安徽省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入选安徽省第二批“115”产业创新团队,项目总成果获全国同类项目最高评分(95分),取得了包括土地质量与水环境质量、优质土壤资源分布与数量、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特色农作物适生环境、土壤碳储量、人居环境质量及影响因素等多目标多领域系列研究成果,该项成果科学意义重大,应用领域广泛,对长江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项目公开出版专著2部,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安徽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安徽省地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以来,我院又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20余项,包括安徽省滁州、宣州-广德、怀远-灵璧等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池州市贵池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试点、合肥市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江淮流域重点地区富硒土壤资源调查、庐江县和肥西县地方病地质地球化学环境调查、土壤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研究、合肥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应用研究以及长丰草莓、铜陵丹皮、宁国山核桃、石台富硒茶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等项目,研究成果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地方病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长江及皖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将联合启动“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2015-2020年)”项目,在皖江经济带7.58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城镇地质环境和能源矿产等综合地质调查,为皖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资源和环境保障。项目工作周期为6年,合作双方将按照1:1比例出资,投入总经费12亿元,作为该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6年,农业地质调查将再投入经费2.5亿元。由我院牵头部署的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优质土壤资源评价与开发应用以及土地质量综合分等定级方法技术试点等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将重点研究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土地质量、耕地保护与建设、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发展等问题,为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选区以及名优特农产品和生态食品的开发种植与基地建设等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十余年来,伴随着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安徽省农业地质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安徽省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可以为国家和安徽省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与占补平衡、基本农田划定与建设、农业经济区划与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建设数字安徽、生态安徽和美丽安徽提供数据信息平台。
(文/陈富荣 图/张笑蓉)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