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合肥市城市地质调查由合肥城市地质调查与合肥环巢湖地区城市地质调查两项目共同组成。
“合肥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工作区域为2006年颁布的《合肥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中心城区及其周边,面积2329km2。项目总费用2203万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肥市共同出资。项目编号:2005-53,起止时间为2006~2009年。
合肥环巢湖地区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是安徽省2012年度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工作区域为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巢湖市和庐江县等,即巢湖市柘皋镇以南和庐江县全境,面积3453km2(不包括巢湖水域面积),项目总体经费642万元,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开展。项目编号:2012-g-32,起止时间为2012~2015年。
其总体主要目标任务是:
1、查明基岩面之上第四纪松散层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建设层结构以及地下水特征;基本查明基岩的地质特征及空间变化,建立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与工程地质结构模型;
2.查明城市地质结构、地质资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环境承载能力;
3.建设合肥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系统,实现对城市地质数据的科学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二、主要成果
(一)查明城市三维地质结构
1、建立了合肥地区第四纪地层层序
建立了合肥地区第四纪地层层序(图1、图2),提高了安徽中部地区第四系地质研究程度。
图1 合肥地区第四纪地层年代序列柱状图
图2滚子河组下段岩性对比图
2、首次查明了合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层序,主要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湖泊相、河口三角洲相和风成相沉积,恢复了第四纪本区古地理环境(图3)。通过孢粉组合、磁化率、磁组构、地球化学等特点,进行了植被类型讨论,分析了第四纪气候环境,重建了古气候演变序列。
图3 合肥市早-中更新世湖泊扩展期岩相古地理图
3、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图4-图6),可以查询松散层空间展布、地质属性,构建任意地区的三维结构可以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性地质资料。
图4 裕溪河流域第四系栅格图
图5 裕溪河软土结构模型
图6 杭埠河流域水文地质栅格图
(二)查明了地下水、旅游地质、地下空间等地质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1、地下水资源
查明了合肥地区地下水基本特征(图7),地表水、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质状况,编制了地表水及地下水地球化学图件,获得合肥市浅层地下水环境现状(图8)。对主要水体的基本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
图7 合肥市第一承压含水层埋藏分布图
图8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图
2、应急水源地
圈定了滨湖新区下水应急水源地、石头-白山应急水源地、亚父应急水源地、半汤应急水源地,为合肥地区一旦发生水污染突发事件提供了用水安全保障。
图9 环巢湖地区应急水源地分布图
3、地质旅游资源
查明了工作区地质旅游资源(图10),将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特殊地形地貌、水体、地质灾害遗迹、矿山遗址和其它等八类。
图10 庐江福泉山火山口
4、地下空间资源
1.适宜区 2.较适宜区 3.适宜性差区
0-5m 空间域综合评价图 -5--15米空间域综合评价图 -15--40m 空间域综合评价图
图11 合肥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图
图12 合肥环巢湖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图
(三)基本查明工作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进行了地下水防污性能、工程建设、土壤环境和垃圾场选址等适宜性评价。
1、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对工作区进行了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大部分地区为防污性能好—较好。防污性能差区主要为基岩出露区域,及其周边第四纪浅覆盖区,包气带岩性为残坡积物(碎石土)。
图13 合肥市浅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图及水质评级图
1. 防污性能好;2. 防污性能中等;3.防污性能差;4.
江淮分水岭;5. ⅴ水质水质分布区;6. ⅳ类水质分布区;7. ⅰ类、ⅱ类和ⅲ类水质分布区 |
图14 合肥环巢湖地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图
2、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工作区大部分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较好,地形坡度较适宜,地质灾害低易发,适宜于工程建设。
图15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图
3、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评价
进行了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合肥市城市规划区域土壤的基本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为研究合肥地区环境污染现状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本底值。
图16 环巢湖地区表层土壤环境质量综合分级图
4、垃圾场适宜性评价
采用基本指标多因子加权指数合法,对到工作区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图17 合肥环巢湖地区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分区
三、成果推广应用
1、研发了合肥城市地质信息系统
建立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研发了合肥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实现合肥地区城市地质资料和成果地上地下多源、多维、多尺度、多主题空间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有机管理地质钻孔、测试数据、监测信息等空间数据,提供方便的空间查询、统计功能,自动生成各类图表和基础地质图件。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分析,为今后合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提供了地质科学支撑。
图18 城市地质数据共享与社会化服务系统主界面
图19 合肥城市地质信息系统
2、为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支持
在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中,环保部要求承担规划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补充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项目部及时提供了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空间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等方面的资料,为《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环评顺利通过提供有力支持。
为合肥市轨道一、二号线施工设计和环评提供资料。开展《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望湖城站~高铁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采集和地质信息的建库,搭建了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地质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原型提供给合肥市轨道办。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环评工作中,持续为承担单位提供多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3、进行滨湖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将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用地分为三类,即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才能进行建设的用地、不宜进行建设的用地,编制了相应的建设用地评级分区图。
图20滨湖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4、为滨湖新区建设用地规划提供建议
根据工程地质分区的特点,建议残丘波状平原工程地质区(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建造各类住宅区、商务区、政务区,各类大型文体设施;河谷平原粘性土工程地质区(ⅱ)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区,兴建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等各项城市生活设施。
图21 滨湖新区建设用地规划
5、为合肥市滨湖新区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提供建议
为滨湖新区建设提供了滨湖新区三维空间的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从而使滨湖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更加科学、经济。
图22 建议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规划区
6、巢湖半汤规划区城市建设对泉影响评价
依据地质环境条件、泉地质条件及城市建设影响泉的因素,将城市建设对泉的影响程度划分为影响较大区(ⅰ)和影响一般区(ⅱ),指导了巢湖半汤规划区城市建设。
图23 半汤建筑规划对泉影响评价图
(水环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