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

聚宝盆

2009-09-29 08:42:48    来源:地调院      审核:admin

  民间早有传说装有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儿―聚宝盆,就连老祖也没亲眼见过那“扔宝在盆、随手而满”的阵势,权当是神话传说罢了。近年来,也传有地调院是聚宝盆一说,起初认为是闲时调侃,久而久之倒使我对“聚宝盆”的概念有了俗中见雅的感觉。
  起初,因院址是座落在一个面积20多亩,边界不规则的城郊农村的水塘上。当时,聚集了全市的建筑垃圾,工地24小时值班,填平了那个蛙声四起、水草丛生的水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立足之地。周围地势较高,呈盆底状。每逢急雨如注,必定积水过尺,很有不便,颇有微词。
  80年代初,在此落户的地科所,职工仅50余人,人气不旺,科研经费不多,却成果显著,国家级的奖项屡见不鲜,何梁何利奖、金锤奖印证了地质科技人员执着的追求。特别是频频的国际地质科技交流和合作,使得中国人的名字深深刻在国际地质发展史柱上,同时也营造了培养人才的氛围和条件,形成了高尖端地质人才聚集的气场。教授、博士、硕士人数全局第一,考试出国留学十余人。那是在学术上百花齐放初见端倪的年代。
  90年代末,地调院的组建,增添了科技发展后劲和扩展了专业技术面,促进了科研单一型向生产综合型转变。可惜时逢地质行业低谷劣势,项目小,经费少,院里帐户上的几万元仅够维持生存而已,独有一辆还算体面的解放牌面包车喘着粗气超负荷地承担着全院的接待任务。那是一个沉重的时期。
  21世纪初,国家启动了新的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调院有幸名列其中,看到财务科桌上高摞的项目结算簿,听到项目负责人急速带风的脚步声,职工们脸上的愁云荡然无存。发展再发展,承接了西藏项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人精神,叩开了中国地调局地质项目立项的厚重大门;千万元农业地质项目牵动了部、省级项目合作的纽带,为安徽经济腾飞丰润了羽翼;泥河铁矿的发现不仅带来亿元产值,推动了地质找矿理论的新的发展。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迎来了繁荣,造就了人才,笔注了历史。
  一个行李拖箱,后面跟着父母,平静如常,又一个金榜提名;一辆卡车疾驶进院,冀负着租入户的希望―跳龙门。这个门曾走出去省、市级高考状元,迎来过近20位荣归故里又一代的海外博、硕士。这灵气、才气、底气……
  “摇钱树”需摇而掉;“聚宝盆”靠聚才盈,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我们真诚地拥抱辉煌,不会忘记走过苍凉的历程,希望地调院永远是聚宝盆。

(邵 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