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优秀年轻人专题报道之四:季节的守望者――环巢湖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组工作纪实 -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

院优秀年轻人专题报道之四:季节的守望者――环巢湖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组工作纪实

2014-12-30 10:50:42    来源:地调院      审核:admin
“合肥环巢湖地区城市地质调查”是2012年度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项目起止时间自2012年11月至2015年4月,工作区范围为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市环巢湖地区和庐(江)南(部)地区等,即巢湖市柘皋镇以南和庐江县全境,面积3453km2(不包括巢湖水域面积)。 冬天,当城市里的上班族们在办公室吹着暖气,喝着热腾腾的茶水,俯首电脑前时,有那么一群人,包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冒着严寒,迎着刺骨的冷风,在空旷的田头,守着钻机,编译着地层的年轮;夏天,当城市里的上班族们躲在空调房,享受清凉时,有那么一群人,顶着炎炎烈日,挥洒着汗水,走村访户,问寻水井,采集和搬运地下水样品。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则置身野外,环抱着大自然,时刻感受着季节的变化,成为了季节的守望者。 他们就是地调院水环所环巢湖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野外工作小组,这是由三名党员(彭苗枝、秦先燕、驾驶员黄何),两名入党建档对象(孙跃、胡波)和四名群众人员(马涛、李玉明、吴健雄、驾驶员江新永)组成的队伍。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除驾驶员江新永年过五十外,其余成员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 小组自2013年9月份开展野外工作以来,历经了地球化学土壤样品采集、工程地质钻孔编录、地表水地下水调查与样品采集三个阶段的野外任务,截至2014年6月中旬,共计完成土壤样品采集431件、工程地质钻孔编录3000米,民井调查550眼,地下水样品采集550组。 由于环巢湖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时间紧迫,野外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紧张,这期间,小组成员们牺牲了所有的假期,牺牲了数不清的周末,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野外一线,不怕苦不怕累,不畏严寒酷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取得了丰硕的野外成果。 刚从地大毕业一年的吴剑雄负责着工程钻探编录工作,每天早早的起床,跟着钻机到施工场地,认真的编录打上来的每一米岩芯。六七月份正是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但为了及时完成工作,他冒雨工作,一天工作下来,身上脚下全都沾满了泥水,可他毫无怨言,如今他已从一个白净的大学毕业生蜕变成一个黝黑的青年地质工作者。秦先燕与彭苗枝,水环所仅有的两位青年女地质工作者,一位是中科大博士毕业,一位是昆明理工研究生毕业,由于野外人员紧张,她们顾不得家庭与幼儿,主动要求参与野外工作,经常是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回家,跟男同志们一起在田间取土样,挨家挨户采水样,不怕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军人出身的两位司机江新永与黄何,从未有过节假日,项目组其他成员偶尔还有轮休,他俩却无人可换,由于人员少,他们主动辅助采水样工作,加上工作区多为丘陵岗地地貌,道路较绕,每天下来既要开车又要取水样,比项目组其他成员还要辛苦,但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李玉明和马涛两位同志,积极参与地下水样品采集工作,对采样的每个步骤和保护剂添加严格把关,对野外记录表详细记载,确保了采集样品的质量。孙跃与胡波两位入党建档对象,在培养考察阶段,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在野外工作中积极带队,处理野外工作中各项事宜,保障了野外工作顺利进行。 项目组每天工作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返程回到住的地方,虽然白天工作已很辛苦,但到了晚上大家仍然自觉地整理资料、补充路线小结、准备第二天工作的器材。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倍加亲切。在野外工作过程中,难免摔倒擦伤磨破,被荆棘刺到、被蚊虫咬伤。在困难面前,他们亲如兄弟,相互帮助。无论谁的任务重了,其他人都会主动分担一些,在野外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地质现象,遇到异常的水文点,都会集中起来,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共同进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一起努力,经受住了野外艰苦环境的考验,确保员工人身和资料数据的安全,保质保量地完成野外工作。 他们从枯叶徐徐飘落的秋季启程,历经了野草枯藤、雪花纷飞的冬天,油菜花绽放的春天,枇杷果成熟的夏天,他们坚守在自己的野外岗位上,守望着季节,等待着收获。野外工作的日子的确是艰苦的,但是在环巢湖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组的地质工作者看来,却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考验,一种特殊的阅历,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相信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孙跃 胡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