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优秀年轻人专题报道之三:让青春的旗帜在山谷中飘扬 -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

院优秀年轻人专题报道之三:让青春的旗帜在山谷中飘扬

2014-10-15 15:16:19    来源:地调院      审核:admin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她的绿荫。”――泰戈尔 地质事业犹如叶的事业,选择了地质事业就选择了谦逊、艰苦和忍耐。地质工作并不光鲜亮丽,是要不畏艰险地涉在群山密林间,幕天席地、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马蜂蜇、毒蛇咬、泥水行更是稀松平常的事。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埋怨青春的不公平,有人甘于青春的平凡,有人充满青春的激情。然而,在安徽皖南山区常年活跃着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将青春献给了挚爱着的地质事业,他们的青春在皖南大山中闪光,他们就是安徽宁国-绩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组的青年地质队员――谢金金、杜国强。年轻的他们,让青春的旗帜在山谷中飘扬。 道路 在脚下延伸 地质找矿工作条件艰苦,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蚊叮虫咬、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既然投入大山的怀抱,就必须学会坚强;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就必须无怨无悔。 2012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谢金金、杜国强结伴来到了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物化探研究所,他们在大学是同学,现在又成为同事,并被分在同一个项目组。他们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与希望,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地质队员,其中有着许多的快乐和艰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他们进入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两年有余了。记得初到项目工区时,他们被眼前绵延的大山惊呆了。空山新雨后,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此时通往山上工区的小路竟然如此的漫长、崎岖,放眼望去难以辨别,看不到尽头。“这也叫路吗?恐怕连野猪都难以行走,不行了,走不动了,我要歇会。”大家沮丧地发着牢骚,脸上显示出一脸的无奈。“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与孤独,选择了困难与挑战,选择了坚守与奉献;与其抱怨行路难,不如马上出发,早日完成任务。”作为老党员、项目负责人,余有林高工不断地鼓励大家,带头走在最前面。看着地质前辈不知疲倦的身影,年轻的他们仿佛领悟到了地质“三光荣”精神的内涵,体会到了什么是“四特别”精神。他们紧握地质锤,在乱石与灌木间穿行,一步一个脚印地翻越了山岭,抵达了目的地。山林如猛虎,经过大山和森林的洗礼,他们年轻的脸庞渐渐褪去了稚气,硬朗的线条逐渐透露出坚毅,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与大山为伴。 人的成长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老地质队员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野外磨练,他们迅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从一名芊芊学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勘探队员。山里的生活远离都市的繁华、喧嚣,有时候让人感到孤独、寂寞,初次身处大山之中,难免有些不适应。但凡繁华与孤寂、艰难与幸福总是孪生相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辛苦的事情也会变为幸福的事业,正是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发现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地质工作不乏艰辛,但每次上山的时候,他们都会留意周围美丽的风景,尽享美好风光,这是大自然给予野外工作者的一种奖赏。 “晨风微冷,阳光温柔,薄雾如纱,虚无缥缈,远处的山,静静地未醒,我们已经出发……”“路,越走越长,山林中,惟有树与木、土与石,树怎样为木,土如何成石……”这是谢金金、杜国强走进单位后第一次进山时写下的随笔与感悟,这是一幅《景与思》的美好画卷。年轻的他们,翻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饿了啃两块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清晨,迎着朝阳与群山高歌;夜晚,伴着星星与溪水低语。正如许许多多地质前辈的工作经历,野外地质工作有苦也有乐,有辛勤的付出,更有收获的喜悦。在坚定理想信念、敢于面对挑战、发扬光荣传统、传承地质事业上,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地质精神 薪火传承 虽然对地质生活有所体验,但接下来的考验还是激起了心中阵阵波澜。盛夏的清晨,在山林草莽间穿行,裤管湿漉,拧可出水;而临近中午,烈日当空,炙烤得喉咙冒火,手一摸,脸上布满了一层盐霜。余有林、谢金金和杜国强等项目组成员在崇山峻岭、野兽蛇虫出没的灌木丛中穿行――跑路线、采样品。由于工作区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他们不仅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要忍受与世隔绝的心理煎熬。炎炎夏日,他们挥汗如雨,齐心协力,积极乐观,且行且吟。记得有一次盛夏,他们一起爬山填图,追索露头,由于山路少有人走,他们用木棒沿途拨开荆棘茅草,翻越山顶继续向山下前行,在完成最后一个地质点观察描述并准备原路返回时,突然发现路旁灌木丛中盘踞着一条黑褐色的毒蛇,并对他们昂头相向,小心!别去招惹它,为了防止它突然袭击,大家轻挪脚步,缓慢前行,顺利脱险。寒冬时节,山区天气尤为阴冷,积雪路滑,他们衣着厚重艰难前行,但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为了保证当天设计的地质路线能够及时完成,避免第二天路线重复耽误时间,早日完成项目野外工作,他们每天早晨坚持六点出发,中午在山上就着咸菜啃馒头,下午五点钟才下山,为及时完成项目工作赢得了时间。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单调清苦,但是 每天面对获取的地质调查成果,心里面还是乐滋滋的。地质工作性质是一项以野外为主的工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算不了什么,虽然很辛苦,但也很锻炼人;青年地质工作者要想尽快成长成材,就得具备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就得具备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工作作风。作为物化探所青年职工代表,谢金金、杜国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 夜深人静,星月幽幽,大山里的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为了进一步查明钨矿化异常,他们不顾山高路滑、毒蛇出没,穿上雨靴,背上地质包,手握地质锤,带上紫外灯,在漆黑的大山里探寻;悬崖瀑布间,大家通过吆喝确定彼此的位置,全力协调作业。他们在野外工作之余,坚持理论学习,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对比总结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质理论,遇有问题随时向余有林高工请教。野外调查既是一个工作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谢金金、杜国强做到了勤动手、勤动腿、勤动嘴,勤思考,短短的两年里,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分别担任安徽宁国-绩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副负责和化探专项负责人,特别是由杜国强负责编写的2014年度化探专项设计,经地调局专家评审获优秀级。 室内资料的整理是地质勘查的重要一环,所有野外勘查的成果最终反映在地质图上,白天野外调查,晚上室内连图,是地质队员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了使地质图所反映的内容尽可能详细、全面,地质队员们在野外生产一线应及时收集和记录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室内地质填图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余有林高工的安排下,他们一人负责观察记录,一人负责地质特征数据获取,野外工作中他们细致认真、勤于思考,晚上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首次在该地区圈定了金找矿靶区及钨找矿靶区各一处,为下一步地质普查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时代给予了青年地矿人宽阔的舞台,赋予了青年地质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他们深知青春应当学习、应当拼搏、应当奉献,更应继续传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行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激励着、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建功立业,为推动地质事业发展,保障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无私奉献。

(物化探支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