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人为本,认为“人者,五行之秀气也”,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报告用四个“必须坚持”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又作了进一步阐释:“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体现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这“四个坚持”表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合乎客观规律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
要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发展。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五是: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党的几代领导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这一结论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系统集成。它改变了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的思维定势,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顺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来思考和认识发展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转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怎样才能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呢?胡锦涛主席说,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金钥匙”。这句话对我们地质工作者来说,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粮食,是科技进步的推进剂,是科学发展的保障;地质环境是人类发展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温家宝总理曾明确地指出,地质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做好地质找矿、提高资源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这四方面重要工作。这四方面重要工作,就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地质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做大做强地质工作、壮大地勘经济,十分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大农业、城市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求急剧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迫切需要地质信息支持;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增强的关注与知情权,对地质信息的社会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正是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正是地质工作发挥“基础功能”新的用武之地,也是我们对地质工作认识和实践的深化。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资源与环境并重”时代,作为经济社会重要先行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此确立自己的科学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
作为主要从事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地调院始终坚持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各项工作指导原则。十七大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地调院始终把握发展这个主旋律来开展各项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地调院要发展就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在地质找矿上发展,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这是“节流”,我们地质人站在自身岗位上,明确自身的使命,为国家找出更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储备,努力做到“开源”,提高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另一条是在地质大科学上发展,围绕着与经济生活日益相关的农业、地质灾害等展开工作。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地调院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和《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地调院将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突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和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地调院全面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能源的紧缺,矿产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地质勘查工作在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地质工作者思考如何实现地质科技的发展、如何实现科研经费的增长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如何实现地质学科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充分发挥中老年地质科技工作者核心和骨干作用,实现地调院当前的快速发展目标的同时,加快和加强年轻地质工作者的培养,为地调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准备。如何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为实现地调院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奋斗,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当前,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地调院人应继承和发扬地质“三光荣”的优良传统,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迎接地质工作新的春天到来,为地质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要不断加强学习,开拓创新,在新形势下的地质工作的任务与需求正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坚持学习先进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好的经验,提升科研水平;要拓宽开发能源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合作勘查找矿和合作开发;要引进人才,加强地质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不断增强新的“血液”;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要不断更新地质找矿的设备,用科学的高技术的手段去找矿,并努力改善野外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是推动和落实地调院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是所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就能推动“事”的发展。地调院的科研创新和发展需要各个业务所的科研人员去实现,地调院的科研管理创新需要各个职能科室的管理人员去实现。院领导和各级党组织以及工会组织只要能把每一个职工的冷暖挂在心上,通过实现职工的具体利益达到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通过保护每个职工的利益实现保护地调院全体职工的利益,努力创造每一职工都能实现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的机会和环境,全体党员和群众就会焕发出全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自觉地团结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班子的周围,共同为维护地调院的集体利益和促进地调院发展倾尽全力。“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是地调院人共有的价值理念、“强院富民”是地调院人共有的追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地调院人共同的作风,“创建三个一流,加快推进地调院科学发展”实现地质强院是我们地调院人共同的目标和期待。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对我们每个党员、对我们国家都非常重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作为党员的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拼搏,勇于在最艰苦的地方干起,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推进地调院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