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凯发k8注册登录 > 党群党建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当前,我院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院党委的安排,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上一次党课。通过前一段较为集中系统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取得了一些新的感受和收获。现在,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作个汇报和交流,共同学习提高。下面我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它作为党和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发展理论上的最新认识和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以谋求发展为起点,以研究发展为主题,以揭示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发展观与各种非科学发展观念的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同志再到江泽民同志都作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以邓小平理论为例,它的发展理论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下,逐步展开,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较为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发挥,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观上作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概括和表述
把发展观表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第一次见之于党的文件,见之于社会生活。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在此之前,全面、协调、可持续或以概念或以思想在个别、局部某个领域、一定层次上分别使用,从未将它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加以表述和运用。现在将三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并赋予它普遍的意义,将它提到了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这样就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综合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主要指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社会形态内部的协调、经济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等等。统筹推进各项改革,重点是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导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中心思想是发展必须考虑人口、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和持久支持力,把人口、资源和生态纳入到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作为重要变量,统筹规划,保证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并形成良性互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整体。全面是讲发展的内容,是从广度和静态上的观察的。协调是讲发展的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是从动态着眼的,在运动中实现平衡,进而保证全面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是讲发展时间的前后继起性和不间断性,它要求和保证全面发展的各部分内容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没有可持续,发展就将中断,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即如何协调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这样,就揭示了如下发展运动过程,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的各部分内容通过运动中协调,达到新的平衡,通过可持续保证全面协调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往复性,并不断走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二)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关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前边有一句话,叫做“以人为本”。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这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它指明了我们所从事和正在从事的事业发展的性质。追求和努力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提出,以更明确、更准确、更通俗的表达形式,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把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更强调了发展是亿万人民的发展,是符合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发展,意味着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尊重人权。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的,长远指导思想,也是当前实际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三)提出了以“五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发展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统筹”既是我们发展的指针,也指明了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在于破解“三农”难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在于缩小地区差距,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于克服“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问题,提升社会全面发展指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于克服人口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辩证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转变重物轻人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于完善国际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内在根据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科学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以否认,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浪费,生态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滞后等。特别2003年春天发生的肆虐全国的非典疫情,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国际上也有类似教训,拉美各国曾创造过世界瞩目的“拉美奇迹”。拉美发展模式具有经济的简约发展,追求一时繁荣的发展,被动依附性发展四大特征。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后,这种发展模式也酿成了世界瞩目的衰退,经济失去增长势头,颓势难止。这就是著名的“拉美陷阱”。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上,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也就是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起初,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强调“增长”,总是盯着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了质疑,提出不能只是追求单一向度的经济增长,而要注重社会全面发展。兴起于70年代的“持续发展观”和80年代的“综合发展观”主张“发展是一个全面的范畴”,“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 社会 人”。1992年的世界环发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最后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变化着的世界,系统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完全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时指出:“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温家宝同志直接说明,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它以充分的实际情况作基础,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大量调研和工作为依据,具有深厚的底蕴,包含着客观世界深刻的辩证联系,完全反映了现实和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产物。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就体现出极大的鲜活性和亲和力,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三、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观问题极为重要。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仅包括要发展、还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其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际问题;既有对未来的前瞻,又有对以往的总结。从经济增长的提出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确认,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国家步入经济政治变革期,全球化的激烈竞争迫使发展的天平更多向经济和速度倾斜,结果并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高速发展的辉煌成果,但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城乡失衡,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拼资源增长”走到了尽头,投资效率降低,重复建设抬头等,正像有些人疑问一样,中国模式让世界刮目相看,但“这种繁荣能持续多久?”“中国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地区差异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步入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站在了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回答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新阶段发展旗帜,并在旗帜上写上了新的内容。
(二)丰富并创新的现代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现代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的追求,中国特色,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等等都是它的独特方面。把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和发展问题相结合,指导发展,全新的表述,辩证的内容,都说明了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
(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邓小平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就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这些社会主义的理念再一次得到了重申和强调。科学发展观正在指导中国走向一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切实做到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推动工作,不断推进我院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各项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要认真总结我院十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客观地分析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措施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哪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加以改进,进一步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地调院建院十年来,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勘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水文环境和找矿突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职工收入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稳定和谐,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院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如技术人员不足,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还有待提高,管理工作某些地方还存在薄弱环节,文明创建还处于较低层次,职工住房问题还未得到全部解决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就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坚决转变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革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坚决纠正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做法。
(二)始终把发展作为我院的第一要务。地调院十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真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其他都无从谈起。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紧紧围绕发展不动摇,正确认识当前地勘工作形势,主动把握政策、环境、时机等有利机遇,一心一意地抓好我院发展。
局党委提出的“地质立局,强队富民”发展战略,完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我院推进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要进一步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局党委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上来,围绕我院“建一流地质队伍,出一流地质成果,创一流经济效益”的具体奋斗目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坚持“抓大放小”方针,重点做好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泥河铁矿勘查等重大项目,为全院发展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吸引人、培养人、使用人的政策制度,为我院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设”、“效能建设”为抓手,切实创新机制,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使各项工作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运转更加高效,为我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
(三)“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地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入手,切实加强党建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教育、制度、监督工作;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坚持完善职代会、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大力弘扬地质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加大文明单位创建力度,力争上水平、上层次、上台阶;坚持以人为本,关爱职工,把抓发展、带队伍、谋民生作为领导班子的始终如一的追求,不断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重视解决职工关注的民生问题,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群众,实现共建共享的和谐地勘。
限于理论水平较低,思考肤浅,以上讲话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