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优秀年轻人专题报道之一:大别山里的红杜鹃 -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

院优秀年轻人专题报道之一:大别山里的红杜鹃

发布时间:2014-09-12 08:31:27      来源:地调院      审核:admin     浏览:1499次


在大别山这片红土地上每年春天满山盛开簇簇如火的杜鹃花。杜鹃,不因幽远寂静而抱怨,不因寒冷贫瘠而叹息,也不因干旱峭壁而怠懒,滋生着火的热情,绽放着春的绚烂。而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有一支地质队员们,他们身着红色的工作服,像一枝枝红杜鹃在大别山深处默默而生、恣意地绽放、火红片片山林,散发着芬芳,迎来花团簇簇,满目春光……,这就是我院霍山白莲岩石英质玉矿项目普查组的同志们。


地质队员,这个远离大众视野、出没于山野的群体,给社会的第一感觉是神秘,然后是艰辛。而对于他们本身来说,这样的生活也映射着一些文艺的味道,一种不染浊世的宁静。在四面环山的画面里,地质队员们艰难执著行走在荒山僻岭中,攀爬在悬崖峭壁上的身影;当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地质队员黝黑的面孔上,他们背着地质包、手拿地质锤,在灌木丛中疲惫下山时的独自沧桑;他们长期坚守在艰苦山区的野外工作环境下,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远离城市,一种不为人知的低调和奉献。长期远离家人,扎根山区,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心甘情愿找矿,默默无闻付出,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有一个名叫白莲岩的一个小山村,驻扎着我院石英质玉矿资源普查项目小组,工作区交通不便,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山高路险,工作环境恶劣,让人望而却步。其承担的项目是我省重点扶贫项目,承载着老区人民的厚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项目组的同志们为查明霍山地区玉石资源而在爬山涉水。当今农村老乡一个个背井离乡走向城市,成为一名农民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时,而我们城里的地质工作者却走向山村,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过着艰苦的山野日子。农民工繁荣了城市,而我们地质队员却远离繁华,身居深山老林,在艰苦环境下努力工作,他们为了能在大山深处寻找玉石资源,给经济贫困的山区走上致富之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坚守在这里已经有一年多了。


每天早上,大家早早地起床,此时在城里可能有些人还沉寂在睡眠中,可是项目组的地质队员们,匆匆吃过早饭,就背起地质包,戴上有些发黄的草帽,开始了一天的野外工作。手持gps和地形图,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工作路线的起点。上山戴上草帽和手套,用手臂遮住脸部以防划伤,穿越过密密的山林。每天早晨露水将鞋袜全部打湿,天再热也要穿上长袖和长裤,灌木和草木中山蚂蟥肆虐,大家不得不把自己裤脚包裹得严严实实。一比一万地质填图,要按照100150路线间距,调查这一片区域内的岩石特征、地质构造、玉化石英脉等情况。地形图上显示的是一条直线,可在实地却布满沟壑、陡峭嶙峋的山坡和深浅不一的溪流,他们要一边攀援一边在大山上寻觅重要地质现象,有时为了追索一个地质现象或矿化玉脉,他们都要迂回很多路线。然而,路途注定是不平凡的,他们将严格的沿着地形图上的路线作业,线到哪人就必须到哪,山高林密,有时无法穿越,就用柴刀开路,逢山跋山,遇水涉水,披荆斩棘,顶着烈日一路向前,荆棘丛中还隐藏着毒蛇。如果路线遇到陡崖,那一定成了可怕的事,队员们得抓住树枝或抱紧毛竹,脚踩着树根或竹根,小心翼翼往前慢慢挪动身体,稍有不注意,就可能掉下山崖的危险。就连当地老乡都佩服地说:“你们的工作辛苦啊,我们从来都没这么走过山路。”即使不是在炎热的夏天,每天上山衣服也是被汗水浸湿,但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队员们依旧没有退缩,依然在野外开展工作。


每天中午,队员们取出背包里的凉馒头或是吃点饼干,喝上自己带的凉水,算是一顿午餐,有时爬山流的汗太多,带的水不够喝,只能去喝山沟里流淌的溪水,休息片刻继续工作,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完成野外工作。一天下来,每个人都累得腰酸背痛。大山里总是寂静荒凉的,只有哗哗的溪流不停地唱着歌儿,这或许为生活单调的找矿人带来了些乐趣,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苦中有乐,而且很有挑战性,有时会让你感到山穷水尽,有时会让你感到柳暗花明,其乐无穷。大家坐在车上还是说说笑笑,丝毫没有感到刚才在山上还遭遇着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放眼远望,大山深处依旧森林茂密、泉水叮咚,和着婉转的鸟鸣,构成了一首悦耳的赞歌,只有地质队员才知晓,这是在为他们一天工作的胜利而歌唱。白天完成野外工作,晚上回室内整理资料,扒在案板上,在昏黄的灯光下翻书、整理资料,转点上墨连图、修饰完善剖面图、整理样品,认真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项目组里的柳丙全同志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结束后,就来到项目组出野外,这位四十多岁,个头瘦小,皮肤黑的中年人,但确有一股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与项目组的同志一起摸爬滚打。白天他像年轻人一样,钻山沟、攀高峰,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披荆斩刺,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大地,合理定点和划分界线,采集样品。晚上回到驻地,及时分析数据,整理完善和检查。他以事业、工作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总是默默无声地自己克服解决。他积极开展工作,冒严寒战酷暑,和项目组的年轻同志奋战在野外第一线。从实测剖面、槽探编录、岩心编录、采集样品,每一个环节,都有柳丙全忙碌的身影,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地质队员,并悉心指导他们,使他们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挑起为国家找矿的重担。在工作中,他总是兢兢业业,严把质量关,及时编制图件,综合找矿信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他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三九寒冬,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化,他就冒着严寒,踩着积雪,冒着危险,去在山头上探槽进行编录。夫妻俩长期分居二地,最近爱人刚从安庆调来不久,人生地不熟,临时为母女俩租好房后,为了能及时完成野外工作,又一心扎在大山里。地矿家园交房后,他也没有时间去装修,妻子带着女儿还住在狭小的出租房里,女儿望着别人家装修好搬进新房,可自已的新房还没有时间去装修,女儿也不能理解他,还经常埋怨爸爸不该这样只顾工作不管家。


他心里有难以名状的酸楚,为愧对家中亲人而伤感、悲怆。但是为了能使野外工作按时完成,他每每选择了舍小家。在许多人看来,野外地质工作无疑是单调乏味的,但在柳丙全眼中,野外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和项目组的年轻人一起倡导快乐地质,积极乐观地去发现生活美好的另一面。他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荣辱不惊,心态平和。生活上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工作充满自豪,从不后悔。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他实实在在的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蔡志川这位河北汉子,身高一米八几,201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在项目上负责构造地质填图。虽然野外条件艰苦,这对老一辈地质人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对这位年轻的八零后大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挑战。但这些困难挡不住这位年轻人为祖国找矿的决心。在大山上开展野外工作,不仅考验着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考验着的求生技能。他从不抱怨,也不气馁,凭着智慧和团队的力量,还有老一辈地质人传承至今的“三光荣”精神,他以乐观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为祖国寻找着宝藏。其实,他并非别无选择,然而他却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选择了地质工作。虽然那里条件艰苦,生活枯燥乏味,但是工作质量绝不能含糊。说起工作,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坚持,为了项目的进度,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坚守工作岗位。”长期在野外不能回家,虽然妻子表示理解,但他的心里还是很内疚。他在工作中历练,在学习中成长,充分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成为单位一股新生力量,他把自已的青春献给了地质事业。在茫茫深山中,他和伙伴们冒着蜱虫和山蚂蟥叮咬,定点,采样品,一干就是几个月。在野外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得知妻子快要难产,小蔡内心无比地焦急,请了几天假后将父母接来,将妻子托付给父母就急于赶回,放下心爱的妻子,抛下襁褓中的婴儿。他只能在电话中,将一份牵挂传递给妻子,继续奔波在山岭之间。他说,地质事业是我人生行囊中最值得珍藏的瑰宝,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心灵的罗盘都将永远指着地质事业,因为它是我永恒的航向!


沈华这位刚过而立之年来自湖北的小伙子,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硕士研究生,参加工作几年来,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很多不能直接套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为此他虚心请教,寻找各种材料自学,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这几年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从不抱怨,考虑最多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之余也不放弃学习,每次出野外都带着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向老同志请教,向身边同志求助,总是要把问题解决才肯罢休。这种在实践中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他快速成长起来,现在已经成为能够单独带队的技术好手了。在野外填图中,在丛林中钻来钻去,敲标本、测方位、量产状、取样,为寻找到岩石的露头,爬上陡峭的山坡上,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山崖的危险。他现在已熟练掌握地质填图、槽探编录、钻孔岩心编录、样品采样、送样等技能,尤其在炎热的夏日,我们常看见他在野外挥汗如雨,或独自编录,虽然工作量巨大,编录任务十分繁重,他都能勇于担当,对每一个钻孔都认真编录,仔细采集样品,及时编制图件,推动项目顺利开展。


当我们完成这一地区地质填图后,用我们流出的汗水换来的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后,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时,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我们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山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流出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因为我们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在野外最辛苦的莫过于从事物探工作的队员们。为了寻找石英质玉矿,需要做高密度电法。他们每天清晨出发,钻丛林,涉沟壑,无论是茂密的山林,还是陡峭的山崖,他们都要将规定的路线和点距布极。物探测量的同志还要身背高精度测量仪器,一个点一个点测量,一个数据一个数据采集。如今山上的植被十分茂盛,山高路险,队员们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测量队员经常每天要钻七八个小时的丛林。由于要二米一个点距布电极,沟壑纵深,灌木杂草丛生,路线上经常是悬崖峭壁,为了保证电法质量,攀爬峭壁上,脸和手常常被划破。最为要命的是山上的毒蛇、黄蜂和山蚂蝗,一不小心就被叮咬,尽管疼痛难忍,但他们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默默地为找矿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


金世恒这位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載着一幅高度近视眼镜,物探高级工程师,他脚踏实地,长年坚守在野外工作从事的物探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大,风餐露宿,生活单调,更顾及不到家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有一多半时间都在野外工作,节假日也难和家人团聚,父母身边无人照顾,只能放下年迈的双亲。在野外物探工作中,他经常带领物探组的同志爬山越岭,与年轻的队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白天和年轻同志一道翻山越岭,放线、测量,晚上回到地,忘记一天的疲劳,整理数据资料,策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经常到夜里十一二点。工作中,还注重做好传、帮、带工作,积极主动的与年轻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向老地质人员学习请教,并以身作则,带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同提高共进步。他凭着一颗炙热的心和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并以吃苦耐劳的品质长年奋战在野外生产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绽放着地质人的光辉,在简单的生活中书写着精彩的人生,他用思想和行动谱写着一曲曲朴实无华的地质之歌!


梁源珠今年才29岁,200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年轻人,来自于广西的帅小伙子,在6年的工作实践中,经历过周潭牛埠资源整装勘查、庐江泥河铁矿资源调查评价等大型项目的磨练,掌握了各种电法等物探仪器的操作、保养、维修以及数据采集、处理、解释,成长为年轻的技术骨干。梁源珠此次来霍山做物探工作了三个多月,这里山高路陡,仅走到岭上就要两个多小时,爬高山、钻深沟,每天要爬许多山路去测量,非常辛苦。他常说: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每当与同志们一起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时,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使他在今后去其它矿区工作就不会再害怕了。遇到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就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虽然有了女朋友,但由于长期在野外,没有时间能陪女朋友花前月下,由于承担物探项目主多,为了使项目能如期完成,个人婚姻大事也只好一再推迟,只能在晚上整理完资料后,给在远方的女朋友打个电话,就是一天最大快乐和安慰。这个满脸憨厚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机敏、干练的物探工程师。


正是有许多像梁源珠这样的年轻人以老同志为榜样,继承了老一辈敬业奉献的精神,吃得了苦,做得了事,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砺自己,不断成长起来。这些无怨无悔的年轻人,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对地质事业的执着、热爱,也看到了地调院的未来和希望!


项目组的队员们生活在荒野的山区,聆听着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生活艰苦但也有快乐。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锻炼出他们的坚强意志,他们本身上具有着金子般的崇高品质,就是一条高度富集的矿带。他们踏遍了工作区的崇山峻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无论道路如何坎坷,他们都要勇敢面对,克服困难一直走下去;找矿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们能苦中有乐,他们每天充满了乐观、开朗,充满了对地质工作的挚爱,因为他们是在探索地球无穷的奥秘。他们以找矿为天职,殊不知在他们身上却蕴藏着精神富矿。在他们黝黑的脸庞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像金子一样闪光,那就是奉献!他们不善言辞,但谈论最多的是精神与光荣,这是支撑他们坚守野外工作岗位的动力所在!


(吴跃东)


网站地图